(2023已更新(今日.58同城)做私密全过程
“两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做私密全过程》??“中国使数亿人脱贫,这些巨大变化全球罕见。”几天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接受人民日报独家专访时如此评价。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要实现文化自觉所要求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一是要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有深入的认知和体察,不自卑亦不自傲;二是对外部世界的文化有开放之心、包容之心,不仰视亦不俯视;三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它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力。
毛泽东一生爱雪,对雪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故而在他的诗词中屡屡见之、咏之。除上述专章之外,还见诸《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卜算子·咏梅》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诗词。,所谓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是实现不同文化的价值共识。文化交往中的价值共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价值认同,即一种文化中的人们认可、赞同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把它接受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价值认异,即人们在认识和熟悉了一种文化后,虽然并不认可、赞同和接受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但基于相互之间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势的差异能够理解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和存在的理由或根据,承认它的合理性,并由此尊重它。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优势,在于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党始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从而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树立自信。,捍卫英雄,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观。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欲灭其人,先毁其志。社会上一度出现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怪象,一些人歪曲历史、恶搞经典、哂笑牺牲,质疑污损岳飞、林则徐等英雄人物,污蔑诋毁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烈士,目的是摧毁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尊。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加可悲。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不但宣扬自己的英雄,还以法律、纪念日、祭奠仪式、命名等形式保护英雄名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寿宁的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记得我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寿宁。那个地方都是山路,我上山时想起了戚继光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了寿宁以后,我要下车但下不来了,被颠得腰肌劳损了,后来让人把我抬下来,第二天才好。冯梦龙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据说他当时走了好几个月。到寿宁以后,他写了个《寿宁待志》,当时那儿还没有县志。所以,我对冯梦龙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常常引用他的东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与文化自信相对的,是现实中弥散一百余年的文化焦虑。自近代中国遭外侮破门而入、沦为半殖民地之时起,“天朝上国”的文化自信就已失落。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发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分别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但效果不彰。与政治危机、经济贫弱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也在一步步加深。
【編輯:三浦アキフミ】
相关新闻
- 江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 2023-01-04 08:28
- 王海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023-01-04 08:01
- 让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合作共赢 2023-01-04 08:22
- 钱耕森:“和”是天下之大道 2023-01-04 07:44
- 孙福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023-01-04 07:42
相关新发布
- 李宗桂: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 2023-01-04 07:35
- 叶小文: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2023-01-04 08:14
- 终生向学构筑幸福人生 2023-01-04 08:05
-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2023-01-04 07:38
- 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2023-01-04 08:07